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(3)
1981年 |
罗杰·斯佩里 |
美国 |
“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” |
大卫·休伯尔 |
美国 |
“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” |
|
托斯坦·维厄瑟尔 |
瑞典 |
||
1982年 |
苏恩·伯格斯特龙 |
瑞典 |
“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” |
本格特·萨米尔松 |
瑞典 |
||
约翰·范恩 |
英国 |
||
1983年 |
巴巴拉·麦克林托克 |
美国 |
“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” |
1984年 |
尼尔斯·杰尼 |
丹麦 |
“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,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” |
乔治斯·克勒 |
德国 |
||
色萨·米尔斯坦 |
英国 |
||
1985年 |
麦可·布朗 |
美国 |
“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” |
约瑟夫·里欧纳德·戈尔茨坦 |
美国 |
||
1986年 |
斯坦利·科恩 |
美国 |
“发现生长因子” |
丽塔·列维-蒙塔尔奇尼 |
美国 |
||
1987年 |
利根川进 |
日本 |
“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” |
1988年 |
詹姆士·W·布拉克爵士 |
英国 |
“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” |
格特鲁德·B·埃利恩 |
美国 |
||
乔治·希青斯 |
美国 |
||
1989年 |
迈克尔·毕晓普 |
美国 |
“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” |
哈罗德·瓦慕斯 |
美国 |
||
1990年 |
约瑟夫·默里 |
美国 |
“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” |
唐纳尔·托马斯 |
美国 |
||
1991年 |
厄温·内尔 |
德国 |
“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” |
伯特·萨克曼 |
德国 |
||
1992年 |
埃德蒙·费希尔 |
美国 |
“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” |
埃德温·克雷布斯 |
美国 |
||
1993年 |
理察·罗伯茨 |
英国 |
“发现断裂基因” |
菲利普·夏普 |
美国 |
||
1994年 |
艾尔佛列·古曼·吉尔曼 |
美国 |
“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” |
马丁·罗德贝尔 |
美国 |
||
1995年 |
爱德华·路易斯 |
美国 |
“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” |
克里斯汀·纽斯林-沃尔哈德 |
德国 |
||
艾瑞克·威斯乔斯 |
美国 |
||
1996年 |
彼得·杜赫提 |
澳大利亚 |
“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” |
罗夫·辛克纳吉 |
瑞士 |
||
1997年 |
史坦利·布鲁希纳 |
美国 |
“发现朊病毒——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” |
1998年 |
罗伯·佛契哥特 |
美国 |
“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” |
路易斯·路伊格纳洛 |
美国 |
||
费瑞·慕拉德 |
美国 |
||
1999年 |
古特·布洛伯尔 |
美国 |
“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” |
2000年 |
阿尔维德·卡尔森 |
瑞典 |
“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” |
保罗·格林加德 |
美国 |
||
艾瑞克·坎德尔 |
美国 |
||
2001年 |
利兰·哈特韦尔 |
美国 |
“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” |
蒂姆·亨特 |
英国 |
||
保罗·纳斯 |
英国 |
||
2002年 |
悉尼·布伦纳 |
英国 |
“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” |
H·罗伯特·霍维茨 |
美国 |
||
约翰·E·苏尔斯顿 |
英国 |
||
2003年 |
保罗·劳特伯 |
美国 |
“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” |
彼得·曼斯菲尔德 |
英国 |
||
2004年 |
理查德·阿克塞尔 |
美国 |
“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” |
琳达·巴克 |
美国 |
||
2005年 |
巴里·马歇尔 |
澳大利亚 |
“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” |
罗宾·沃伦 |
澳大利亚 |
||
2006年 |
安德鲁·法厄 |
美国 |
“发现了RNA干扰——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” |
克雷格·梅洛 |
美国 |
||
2007年 |
马里奥·卡佩奇 |
美国 |
“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” |
马丁·埃文斯 |
英国 |
||
奥利弗·史密斯 |
美国 |
||
2008年 |
哈拉尔德·楚尔·豪森 |
德国 |
“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(HPV)” |
弗朗索瓦丝·巴尔-西诺西 |
法国 |
“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即艾滋病病毒,HIV)” |
|
吕克·蒙塔尼 |
法国 |
||
2009年 |
伊丽莎白·布莱克本 |
澳大利亚 |
“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” |
卡罗尔·格雷德 |
美国 |
||
杰克·绍斯塔克 |
英国 |
||
2010年 |
罗伯特·杰弗里·爱德华兹 |
英国 |
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,被称为“试管婴儿之父” |
2011年 |
布鲁斯·巴特勒 |
美国 |
"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” |
朱尔斯·霍夫曼 |
法国 |
||
拉尔夫 ·斯坦曼 |
美国 |
"他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” |
|
2012年 |
约翰·格登 |
英国 |
“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,细胞核重编程技术” |
山中伸弥 |
日本 |
2013年 |
詹姆斯·E·罗斯曼 |
美国 |
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与调节机制。 |
兰迪-W.谢克曼 |
美国 |
||
托马斯-C.苏德霍夫 |
德国 |
||
2014年 |
约翰·奥基夫 |
英国 |
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 |
梅·布莱特·莫索尔 |
挪威 |
||
爱德华·莫索尔 |
挪威 |
||
2015年 |
威廉·C·坎贝尔 |
爱尔兰 |
发现治疗丝虫寄生虫新疗法 |
大村智 |
日本 |
||
屠呦呦 |
中国 |
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 |
|
2016年 |
大隅良典 |
日本 |
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|
2017年 |
杰弗里·霍尔 |
美国 |
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|
迈克尔·罗斯巴什 |
美国 |
||
迈克尔·杨 |
美国 |
||
2018年 |
詹姆斯·艾利森 |
美国 |
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 |
本庶佑 |
日本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