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(1)
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
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(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),每年由4个机构 (瑞典3个,挪威1个)评选。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。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,该奖应授予在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理学或医学、文学与和平领域内“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”。
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由瑞典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(也叫做卡罗琳斯卡医学院)负责。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,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(Nobel Assembly)负责,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。
中国籍得主
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爱尔兰医学家威廉·坎贝尔、日本科学家大村智、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分享。
2015年10月,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理由是她发现了如何将青蒿素从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来,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。
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,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,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。
时间 |
得主 |
国家 |
得奖原因 |
1901年 |
埃米尔·阿道夫·冯·贝林 |
德国 |
对血清疗法的研究,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,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,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|
1902年 |
罗纳德·罗斯 |
英国 |
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,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,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|
1903年 |
尼尔斯·吕贝里·芬森 |
丹麦 |
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,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,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|
1904年 |
伊万·巴甫洛夫 |
俄罗斯 |
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,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” |
1905年 |
罗伯特·科赫 |
德国 |
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|
1906年 |
卡米洛·高尔基 |
意大利 |
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 |
圣地亚哥·拉蒙-卡哈尔 |
西班牙 |
||
1907年 |
夏尔·路易·阿方斯·拉韦朗 |
法国 |
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|
1908年 |
伊拉·伊里奇·梅契尼科夫 |
俄罗斯 |
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 |
保罗·埃尔利希 |
德国 |
||
1909年 |
埃米尔·特奥多尔·科赫尔 |
瑞士 |
对甲状腺的生理学、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|
1910年 |
阿尔布雷希特·科塞尔 |
德国 |
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,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|
1911年 |
阿尔瓦·古尔斯特兰德 |
瑞典 |
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|
1912年 |
亚历克西·卡雷尔 |
法国 |
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|
1913年 |
夏尔·罗贝尔·里歇 |
法国 |
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|
1914年 |
罗伯特·巴拉尼 |
奥地利 |
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 |
1919年 |
朱尔·博尔代 |
比利时 |
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|
1920年 |
奥古斯特·克罗 |
丹麦 |
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|
1922年 |
阿奇博尔德·希尔 |
英国 |
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|
奥托·迈尔霍夫 |
德国 |
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 |
|
1923年 |
弗雷德里克·格兰特·班廷 |
加拿大 |
发现胰岛素 |
约翰·麦克劳德 |
加拿大 |
||
1924年 |
威廉·埃因托芬 |
荷兰 |
发明心电图装置 |
1926年 |
约翰尼斯·菲比格 |
丹麦 |
发现鼠癌 |
1927年 |
朱利叶斯·瓦格纳-尧雷格 |
奥地利 |
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 |
1928年 |
查尔斯·尼柯尔 |
法国 |
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 |
1929年 |
克里斯蒂安·艾克曼 |
荷兰 |
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|
弗雷德里克·霍普金斯 |
英国 |
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 |
|
1930年 |
卡尔·兰德施泰纳 |
奥地利 |
发现人类的血型 |
1931年 |
奥托·海因里希·瓦尔堡 |
德国 |
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|
1932年 |
查尔斯·斯科特·谢灵顿 |
英国 |
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 |
埃德加·阿德里安 |
英国 |
||
1933年 |
托马斯·亨特·摩尔根 |
美国 |
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 |
1934年 |
乔治·惠普尔 |
美国 |
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 |
乔治·迈诺特 |
美国 |
||
威廉·莫菲 |
美国 |
||
1935年 |
汉斯·斯佩曼 |
德国 |
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(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)效应 |
1936年 |
亨利·哈利特·戴尔 |
英国 |
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 |
奥托·勒维 |
奥地利 |
||
1937年 |
圣捷尔吉·阿尔伯特 |
匈牙利 |
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,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 |
1938年 |
柯奈尔·海门斯 |
比利时 |
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 |
1939年 |
格哈德·多马克 |
德国 |
发现百浪多息(一种磺胺类药物)的抗菌效果 |
1943年 |
亨利克·达姆 |
丹麦 |
发现维生素K |
爱德华·阿德尔伯特·多伊西 |
美国 |
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|
|
1944年 |
约瑟夫·厄尔兰格 |
美国 |
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 |
赫伯特·斯潘塞·加塞 |
美国 |
||
1945年 |
亚历山大·弗莱明 |
英国 |
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 |
恩斯特·伯利斯·柴恩 |
英国 |
||
霍华德·弗洛里 |
澳大利亚 |
||
1946年 |
赫尔曼·约瑟夫·马勒 |
美国 |
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 |
1947年 |
卡尔·斐迪南·科里 |
美国 |
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 |
格蒂·特蕾莎·科里 |
美国 |
||
贝尔纳多·奥赛 |
阿根廷 |
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|
|
1948年 |
保罗·赫尔曼·穆勒 |
瑞士 |
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 |
1949年 |
瓦尔特·鲁道夫·赫斯 |
瑞士 |
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|
安东尼奥·埃加斯·莫尼斯 |
葡萄牙 |
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|
|
1950年 |
菲利普·肖瓦特·亨奇 |
美国 |
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|
爱德华·卡尔文·肯德尔 |
美国 |
||
塔德乌什·赖希施泰因 |
瑞士 |